行业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呼伦贝尔草原布氏田鼠鼠害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7-06 13:10:08   浏览:

t01b94849a6bc015933.jpg

图源网络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天然草地面积为1126万公顷,可利用草地面积为833万公顷。呼伦贝尔草原鼠害是造成草场退化、沙化,引起春季风沙肆虐的主要原因之一。布氏田鼠在呼伦贝尔草原西部温性典型草原危害最严重,是以洞系为单位群居生活的草原鼠种。其种群数量庞大,且栖息集中,严重危害区域地表裸露、鼠道繁杂、洞口密布,尤其在种群暴发年份,对草地植被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调查草原鼠害采取洞口系数法。即堵洞开洞法和捕净法,前者取0.25公顷样方,在样方内堵塞所有洞口,24小时后,统计被鼠打开的洞口数,即为有效洞口数;后者取0.25公顷样方,根据洞口数量选择置夹,在样地外围设2米保护带,置夹,每天统计样地内捕获的鼠数,直至捕尽为止。先用堵洞开洞法调查样地内有效洞口数,然后用捕净法调查样地内实有鼠数,计算洞口系数,由洞口系数计算出单位面积内实有鼠数。其中,洞口系数=捕获鼠总数/有效洞口数;捕获鼠总数=样地内捕获鼠数+样地外捕获鼠数/2。

一、草原鼠害发生特点

生活在温性典型草原的布氏田鼠主要选择克氏针茅、冷蒿、糙隐子草三大植被类型的草场,而生活在荒漠化草原的个体多选择冷蒿、多根葱和针茅丰富的草场。从地形条件看,布氏田鼠较为喜欢岗地、起伏地、坡地。相对来说,其比较喜欢低矮稀疏的退化草场,回避草群相对茂盛的草场,因此,地形、草群高度、食物条件是影响其选择栖息地的主要因子,而这些因子又随环境和季节的变化发挥不同作用。据调查,2018—2022年,呼伦贝尔草原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从低谷期逐渐上升到高峰后又下降,完成了种群波动周期的三个阶段。主要分布在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三个牧业旗,合计危害面积占全市危害面积的90%左右。

1. 危害程度变化

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布氏田鼠鼠害危害面积从2018年的18万亩、42万亩、14万亩,逐渐上升到2021年的998万亩、1341万亩、1054万亩,增长了31~74倍,分别占所在旗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0.1%、51.2%、48.4%。害鼠有效洞口平均密度从2018年的每公顷795个、855个、630个提升到2021年的1959个、2192个、2071个,增长了1.5~2.3倍。2018—2021年危害面积、害鼠有效洞口平均密度均呈上升态势,种群数量在周期波动中处于上升期,鼠害发生区植被破坏严重,草场退化明显。

2021年,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期。在新巴尔虎右旗贝尔苏木莫能塔拉嘎查,布氏田鼠种群有效洞口最高密度达每公顷6700个,由于种群密度过大,造成地表洞口密布、洞道繁杂、土丘遍地、除少量植物布氏田鼠不食用外,其他植物几乎被其啃食殆尽,地表裸露、秃斑连片,令人触目惊心。2022年,布氏田鼠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呈现常发区发生面积、密度均有所下降,新发区域增加,局部危害严重的特征,种群数量在周期波动中处于下降期,三地危害面积较2021年降幅为7.6%~52.2%。见表1。

 图片1.png

2. 栖息环境变化

根据观测,布氏田鼠种群从2018年局部零散发生到2021年大面积扩散,栖息地地形由平地、丘陵逐渐到河边滩地甚至山坡山顶;栖息地植被类型由典型草原类克氏针茅、冷蒿、糙隐子草三大草原植被类型逐渐到羊草、大针茅、多根葱、冷蒿、糙隐子草、寸草苔等多种植被类型,以及红砂、碱蓬等盐碱草甸类植被类型,直至2022年以线叶菊、日荫菅、贝加尔针茅等为建群种的温性草甸草原植被类型。

二、成因分析

1. 气候条件是鼠类种群波动的重要因素

春季特别是早春的气温和降水量对牧草返青有较大影响,间接影响鼠类在早春的食物条件。布氏田鼠在越冬期间的存活率主要受1月上旬气温的影响,春季刚出生的幼鼠能量代谢特征、免疫能力、生长发育等主要受4月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根据呼伦贝尔市气象资料分析,2017年冬季至2018年春季,呼伦贝尔市出现多次极端寒冷天气,导致鼠类越冬受到影响,加之2018年春季降水量偏大,使得草原布氏田鼠危害面积较小、危害程度较低;2019—2021年,呼伦贝尔市春季平均气温较往年同期偏高,降水量偏少,干燥的环境有利于布氏田鼠的生存和繁殖,种群数量迅速上升;2022年入春后,当地气温较低,降雪天气频繁,导致布氏田鼠繁殖期推迟,降低了布氏田鼠种群集中暴发概率,种群数量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2. 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鼠类种群作为草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消费者之一,与环境中其他成员通过食物链达到动态平衡,即通过摄食、松土及粪便、鼠尸有机物的还原作用,为草原猛禽、狐狸、艾鼬等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形成系统内能量和物质正常流转的渠道。在这种复杂的生态结构中,任何成员数量的急剧变化必然引起鼠类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样,鼠类种群数量的急剧变化也会影响其他成员的数量。如超载过牧引起草场退化和沙化,导致害鼠生境适宜,种群密度上升,鼠害发生严重,进而又加速了草场的退化和沙化,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3. 害鼠具备高效的繁殖发育能力

image.png

布氏田鼠 图源百度百科

布氏田鼠高效的繁殖发育能力有利于种群繁衍与发展,如不同年龄的雄鼠按照生活史特点在不同时期参与繁殖;越冬雄鼠尽量延长繁殖时间;当年雄鼠在夏季后转入繁殖抑制,翌年成为繁殖主力;越冬雌鼠和当年雌鼠共同参与繁殖,而且当年早期出生的雌鼠具有快速性成熟的能力。这些繁殖能力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布氏田鼠种群的生存与延续,是其长期适应草原生态环境的结果。另外,布氏田鼠食性广,适应能力强,寿命短,种群更新快。一旦外界温度、水分、食物等条件适宜,便可以大量繁殖,从而暴发成灾。当某个环境容纳害鼠数量达到顶峰后,为寻找新的食物和领域,害鼠会向四周扩散,导致危害面积逐渐增加、危害程度逐渐加大。

4. 防治时间短,防治资金有限

2019—2020年,草原鼠害发生面积大、防治时间短。有效防治时间不到一个月,从春季积雪融化时开始到牧草返青前结束,防治时间紧、任务重。另外,前几年在自然保护区内不允许采取药物防治措施,从2021年开始允许使用生物制剂,但生物制剂成本极高,较化学药品贵近10倍,由于防治经费有限,未能有效控制鼠害,导致鼠害扩散。

5. 鼠类与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根据呼伦贝尔市近40年的鼠害发生数据分析,布氏田鼠种群数量波动有一定规律,从一个高峰到下一个高峰的周期约8~12年。2021年是继2009年之后的又一个高峰,2022年种群数量开始回落,也验证了这一规律。鼠类种群内部的调节机能,如密度因子对繁殖的反馈作用等是种群数量周期性波动的必然因素,是鼠类与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天敌、流行病、暴雨、人为干预等对降低布氏田鼠数量有一定作用,但有局限性。在种群周期变化方面,仍有明显的数量上升—高峰—下降的繁殖特征,说明即使在受到灭鼠等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布氏田鼠还是明显表现出种群数量变动的周期性特征。

三、防治对策

D44FBD36C61B11C2FE04D3E503F2010BB363156E_size93_w1080_h717.jpeg

图源网络

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针对近几年草原鼠害发生情况,国家和自治区在鼠害防治资金和技术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各级干部和广大牧民群众的参与下,呼伦贝尔市顺利开展了鼠害防治工作。据统计,2018—2022年,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累计投入飞机347架(次)、大型器械5664台(套)、车辆25125辆(次)、技术干部39759人(次)、劳力67375人(次),累计完成草原布氏田鼠鼠害防治5503.78万亩,当年防治效果达80%以上,有效提高了牧草返青率。今后,应在以下几方面强化草原鼠害防治,最大程度实现草原生态平衡。

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按照呼伦贝尔市政府要求,为规范和强化草原鼠害防治应急处置工作,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局成立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呼伦贝尔市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实施方案》,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草原有害生物防控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应急响应,合理安排进度,细化防控措施,落实防控任务,进一步提升应对突发生物灾害的处置能力,保障鼠害防控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2. 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准确预测鼠害发生趋势,科学制订防治方案,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及时有效控制草原鼠害蔓延。全市应积极采用市、旗市(区)、苏木乡镇、嘎查村、农牧民五级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队伍,密切监控林草有害生物发生情况,通过农牧民信息员微信群,及时上报上级部门,科学研判发展趋势,有效开展草原鼠害防治工作。在3月中旬至11月中旬鼠害监测防治期间,各地应严格实行值班制度、周报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发现重大灾情或防控事故等情况及时逐级上报。

当前,鼠害调查仍以地面调查为主,耗时长、效率低。建议以科研院所为依托,共建鼠害监测预警中心,优化常规调查、路线调查、固定监测、农牧民信息员观测、无人机监测等野外调查方法,探索运用气象、植被、土壤等多因素集成分析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智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水平。

3. 加大投入力度,科学防治草原鼠害

image.png

布氏田鼠 图源百度百科

近几年全市草原鼠害发生面积大,防治鼠害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地应按照上下联动、集中连片、群防群治的原则,在加强预测预警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干部职工、企事业单位和农牧民群众,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入到鼠害发生严重地区。

进一步加大草原鼠害防治资金投入力度,按照“任务、资金、目标、责任、办法”到旗市(区)的原则,加强资金管理,坚决杜绝挤占、挪用、截留资金等行为,做到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实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储备应急药剂和器械,建立基层应急防治队伍,有效提升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应急处置能力。

因地制宜开展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态调控。在鼠害集中连片发生区域,利用飞机、大型机械防治;在鼠害呈岛状、点状发生区域,采取人工投饵防治措施;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应用生物制剂开展鼠害防治;还可以通过人工建造鹰巢,为鹰类提供栖息和觅食环境,实现“招鹰控鼠”,达到生态调控的目的,实现草原鼠害的持续治理。

当前,呼伦贝尔草原布氏田鼠种群数量在其周期波动中处于下降初期,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降低其数量,避免因部分地区防治不到位导致再次波动。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下降中期、低谷期,应采取以生物防治、生态治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积极使用生物制剂的同时,可采取围栏封育、免耕补播、切根施肥、科学放牧等修复退化草场的适用措施,起到强化和巩固药剂效果、延缓布氏田鼠种群数量回升的作用,从而使草原生态达到有鼠无害、持续平衡的目的。

4. 加大创新力度,研发高效药剂

当前,草原鼠害应急防治药剂种类单一,仅为第二代抗凝血剂类溴敌隆,生物制剂C型、D型肉毒素对布氏田鼠不敏感,世双鼠靶等肠梗阻类药剂成本高,不育类药剂处于实验或示范初级阶段,尚未形成野外大面积使用相关标准。建议加大创新力度,积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适口性好、成本低、高效低毒的防治药剂。

5. 开展宣传培训,保护草原生态

R-C.jpg

图源网络

建立“政府主导、牧民为主、全民参与”的草原鼠害防治机制,充分发挥牧民群众主体作用,协调基层防治力量,注重部门间协作,广泛宣传鼠害防治防控工作,全面增强人民群众“防控草原鼠害、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与当地电视台、报社合作,拍摄防治宣传片,开设专栏,及时宣传报道鼠害防治进展情况。在鼠害防治季节,派市、旗市(区)两级技术人员深入牧区开展草原鼠害防治野外现场培训班,发放草原鼠害防治手册、鼠疫预防手册等。林草有害生物防治部门每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以“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丽家园”为主题的“宣传月”“安全生产月”“全国科普日”等宣传活动,营造“保护草原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图片和资料均来源于网络,由我方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改正或删除。

参考文献:伟军,满都呼,呼斯勒等.呼伦贝尔草原布氏田鼠鼠害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J].内蒙古林业,2023(06):23-27.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管理员登录 /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