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害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 > 鼠害研究

大仓鼠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23 16:38:53   浏览:

        大仓鼠,别名大腮鼠、灰仓鼠、齐氏鼠、搬仓鼠和棉榔头。隶属啮齿目(Rodentia)仓鼠科Cricetidae仓鼠属Cricetulus。中国有6亚种。大仓鼠甘肃亚种(Cricetulus triton canus),大仓鼠太白亚种(Cricetulus triton collinus),大仓鼠东北亚种(Cricetulus triton fuscipes),大仓鼠山西亚种(Cricetulus triton incanus),大仓鼠宁陕亚种(Cricetulus triton ningshaanensis),大仓鼠指名亚种(Cricetulus triton triton)。
一、分布与危害
       大仓鼠广布于我国长江以北地区。从东部沿海省份向西,以浙江天目山为南限,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关中平原农作区及临近山谷川地,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和四川等省市自治区。
       大仓鼠为农田主要害鼠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农田中,数量约占野栖鼠总量的27.14%,最高可达53.70%。大仓鼠危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危害作物、盗运粮食。在农田害鼠中,大仓鼠所占比例小麦地为16.8%,玉米地为23.4%,蔬菜地为4.7%花生地为33 .3%,大豆地为37 .1%,水库堤坝为7.7%,其它生境约为33 .3%在作物苗期危害茎叫,花期吃花,尤以花生受害最重。7月中、下旬花生刚结果即开始盗食。棉花幼桃时期受害严重。幼挑中未成熟种子甜嫩多汁,常被咬食,成熟期大量盗运小麦、谷子、大豆等 收割后胞食散落于地上的种子。由于大仓鼠的危害,常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2)传播疾病,它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蜱性斑疹伤寒、蜱传回归热等传染病。
二、形态特征
      大仓鼠体型较大,系仓鼠科中较大的鼠种。体躯粗壮,头较宽大,颊囊发达。长度接近或超过体长的一半,尾较粗,尾基较膨大,向后明显变细,尾膨大部分毛显著长,无鳞环。耳短而圆,耳长15mm~20mm,耳外缘有一灰白色的短毛形成的淡色白边。
       背部毛色为黄褐色,近毛基3/4部分为黑灰色,中上部为黄褐色,毛尖转为黑褐色,亦有些毛尖部仍为黄褐色。背毛中有少数纯黑色长毛,常突出毛被。背部中央色较浓而两侧渐淡。吻部前方毛基无灰黑色,颊部毛基浅灰色,因此褐色较为明显。腹毛较背毛为短,颏、喉部毛纯白色,毛基灰色,毛尖白色。前肢前侧、后肢的后侧与背毛色相同。前肢的侧面及后侧、后肢腹面及侧面均与腹毛色相同。尾基粗大部毛较长与背面毛相似。尾上下毛色相同,尾后端白色,白色部分各地标本长短不一。
三、生态习性
(一)栖息地
       大仓鼠栖息地十分广泛,如豆地、花生地、棉田、麦田、地边林中、田埂、堤崖、路边荒地、坟地、山坡等生境。低洼潮湿地很少甚至无分布可见。大仓鼠对于栖息地的选择主要依据食物的丰富度和适合繁衍种群的环境。例如黄河三角洲4种生态环境中,小样大仓鼠鼠洞密度以槐树林最高,农田和杂草地次之,居民区边缘最低;大仓鼠的年平均密度也以槐树林密度最高,并且季节高峰持续时间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槐树林地理环境特殊,食物资源丰富。有40年树龄的林区,营生了适合大仓鼠生存繁衍的许多自然条件,历年的果实、落叶以及林内生长的多种植物,为大仓鼠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加上林内温度、湿度、风力较林外相对稳定,人和其他动物很少涉足林区,当地鼠类的天敌蛇、猫头鹰等也很少,使大仓鼠繁殖力增强,密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相反,在其他生境中,受人类和其他动物影响较大,环境不稳定,使大仓鼠发生密度小、波动范围大。例如农田的播种、翻地、灌溉等,杂草地的旱涝不均、人为割草放牧等是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而居民区边缘地区是由于环境、食物选择压力大,使大仓鼠发生迁移所致。
(二)洞穴
       除繁殖期外,大仓鼠一般为雌雄独居,雌、雄洞穴相距不远,幼鼠在哺乳期和雌鼠同居一穴。一般说来,雌鼠洞穴比雄鼠的复杂,老龄鼠洞穴比幼鼠洞穴复杂。繁殖期比非繁殖期复杂,永久洞穴比临时洞穴复杂,冬季洞穴比夏季洞穴复杂。
大仓鼠洞穴一般有2~4个圆形明洞口,洞壁光精,垂直向下达,然后向两侧耕作层与非耕作层之间开凿隧道。明洞口一般建筑在稍高向阳处,无任何遮盖物。另外,常有1~3个暗洞口(出土洞口),常倾斜于地面暗洞口一般建在不显目的地方,洞口上方用浮土堵塞而形成较明显的圆形土丘,高于地表。洞口有野草等物遮盖,大仓鼠多在暗洞口浮土下捕食,有时从此处逃跑。雌洞洞道长而弯曲,分支也较多;雄鼠洞道比雌鼠洞道简单。冬季,洞道深度增加,是大仓鼠对严冬环境的一种适应。
(三)食性与食量
       大仓鼠的食物涉及20种植物,l0种动物。植物中有小麦、玉米、花生、黑豆、黄豆、绿豆、大麦、芝麻、水飞蓟、龙葵、油莱、西瓜耔、甜瓜耔、棉花、苗陈蒿、灰莱、苦卖莱、辣子、红小豆、豇豆。动物中有蝼姑、油葫芦、金龟子、豆虫、蝗虫、蚱蜢、马陆、小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大仓鼠主要吃作物种子,尤其喜食高蛋白质、脂肪的食物,如黄豆、黑豆、花生等,亦食红薯、玉米、棉籽、苍耳籽、柏树耔、楝树籽、莎草根等。
       大仓鼠属于储食量较多的鼠种之一,鼠善于贮粮越冬,巢洞内备有大量的食物供其食用,寒冷季节一般不出洞。一般在洞穴内贮粮约250g~7000g,平均3400g,甚至更多贮粮种类,一般为就地取材。库存的食物有黄豆、花生、高粱、谷子、黍子、稻子、黑豆、小豆等。在菜园附近还有韭菜籽、菠菜籽、向日蔡等此外,还发现有白薯块、红枣枝、苍耳籽等贮存的粮食质量极高,几乎粒粒饱满大仓鼠还拥有独特的贮粮方法,多以高粱、黍子存放一仓,谷子与稻谷存放一仓。一仓内,最多只有三种食物,未发现将多种食物存放一仓或一仓内只存放一种食物。另外,大仓鼠具有盗粮的现象,两个颊襄,每次可携带粮食4g~5g,一小时内可盗运粮食40g左右作物充分成熟后,在短时期内盗运的粮食基本可满足其越冬需要。
(四)活动规律
       大仓鼠活动属于昼伏夜出型白天多播缩于巢内睡眠,夜间外出活动。活动强度日落后显著升高,活动集中在18时至次日8时,最高峰出现在日落后2h左右。作物成熟期活动更加频繁,甚至白天也外出搬运粮食一般有固定的来回跑道不同季节,一日内均有一个相近且明显的活动高峰,即在前半夜20~24时,出洞率达77.27%~100%。不同月份活动高峰期差异显著:9月在21:00和3:00。12月在12:00~13:00。
       由于气候和食物影响,在入春至秋末活动频繁,盛夏和严冬活动减少。在冬季,除极端恶劣天气外,大仓鼠每天夜晚都外出觅食,搬运一些草籽放于隧道中。大仓鼠虽没有冬眠的生态习性,但对寒冷天气的气温在一定条件下比较敏感,在零下5℃以上其取食活动基本正常;但在零下10℃以下,大仓鼠的取食活动减弱,基本没有户外活动;15℃~33℃时,行动迅速,活动频繁,当温度增加至33℃以上或降至11℃以下时,活动次数明显碱少。
(五)繁殖特征
       繁殖期一般开始于3月中下旬。变动范围为2月下旬至4月上旬,一般在10月中旬终止,历时约8个月。群体一般有两个年繁殖高峰,分别在4月中下旬和7月~8月份怀孕率第一高峰在4月份,达53.4%;第二个高峰在8月份,怀孕率达62.5%。越冬雌鼠一般为3~4窝/年,当年鼠一般为1~2窝/年;胎仔敦一般为8~11只/窝,平均10只/窝,最少5只/窝。最多13只/窝。
       大仓鼠生态寿命约为1年。
       大仓鼠种群繁殖量在不同月份发生着明显变化,主要原因是雌鼠的年龄结构有差异。春季开始繁殖前以成体占优势,处于待繁殖期。到了4、5月雌鼠经过发育和适宜的外界环境,出现第一次繁殖峰期。亚成体数量渐增而占优势,此后由于大量繁殖和老体的死亡,雌幼、亚成体进人种群行列,形成6、7月份的繁殖低谷,为性成熟的前沿。到8月以成体为主的雌鼠,性行为极活跃,便出现第二次繁殖峰期。以后大量的幼、亚成体进入越冬期,停止繁殖。冬季虽有部分老年个体经过低温会死亡,但对于整个种群数量的影响不会很大,到翌年繁殖季节,将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四、种群数量动态
       大仓鼠种群年龄结构的年间变化较小,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4月份主要是成体和老年个体,个别年份可出现亚成体。5月~7月份主要由亚成体和成体组成,同时老年个体也占相当比例,在此期间均有幼体出现。8月份老年个体的比例明显下降,说明大多数老体不能渡过夏季。8月份的种群以成体为主,幼体所占比例很小。9月份幼体比例迅速增加,是全年幼体数量出现最高的月份,但种群仍以成体鼠为主。10月份亚成体所占比例最大,幼年个体开始减少,至于1月份幼年个体完全消失,亚成体比例开始减少,而成年个体比例相对加大,处于优势地位。12月份亚成体也开始消失,成年鼠上升到优势地位。1月~3月份推测仍以成年及老年个体占优势。
      大仓鼠季节变动形式与其繁殖特性及物候有关。一般情况下是有两个峰期,即春季和秋季。且秋峰大于春峰。夏季受高温和降雨的影响,数量有一明显低谷。冬季数量较低,与大仓鼠不活动及死亡率较高有关。大仓鼠年际间种群数量变动幅度较大,最高和最低比可达366倍。种群变动速度较慢,但每次持续时间较长,一般3年~4年,种群发生和下降均需2年~3年。
五、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采取深翻耕和精耕细作破坏其洞系,清除田间、地头和渠旁杂草杂物,减少荒地,减少害鼠栖息藏身之处,恶化其隐蔽条件,抑制其繁殖危害。张知彬等在北京顺义农田的研究结果表明,冬灌措施能破坏大仓鼠的越冬巢,是消灭大仓鼠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张知彬、王祖望,1998)。
物理机械灭鼠
       包括人工捕捉和器具捕捉。可采用铁夹、木板夹、电猫、夹鼠笼以及其它捕鼠工具进行机械捕杀。捕捉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和鼠的直接接触,以防止鼠传疾病的感染。
在华北农田的应用表明:采用鼠夹捕捉大仓鼠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因为大仓鼠洞口非常明显,在秋末、冬天及开春易发现。若农村每户拥有2~3个鼠夹,发现地里有鼠就捕,可基本控制鼠害(张知彬和王祖望,1998)。
化学防治
       大仓鼠的防治适期有三个:一是4月~5月,为繁殖盛期,也是冬后田间觅食期;二是7月~8月,为繁殖高峰期,也是危害猖獗期;三是10月,是其贮粮越冬活动盛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管理员登录 /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