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

您的位置:首页 > 鼠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

农区鼠情监测与预报规范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23 16:32:43   浏览:

一、标准概况

       本标准为湖南省地方标准,标准编号为DB43/T278-2006。本标准于2006年2月10日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自2006年3月10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湖南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南省植保植检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越华、雷振东、唐会联、欧高财、刘年喜。

二、标准内容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区鼠情的调查方法、监测技术、记载内容和预报方法,适用于开展农区鼠情监测的县或县以上植保植检站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2.1 鼠密度

       指在单位面积或空间内鼠的数量,通常分为绝对鼠密度和相对鼠密度。

2.2 绝对鼠密度

       单位面积或空间内鼠的具体数量,即单位面积或空间内鼠的只数。

2.3 相对鼠密度

       单位面积或空间内鼠类显示的相对数量或活动量的百分率。

2.4 捕获率

       指每100只鼠夹放置一定时间的捕鼠数量的百分率。

2.5 夹夜

       1个鼠夹放置1个夜晚,称为1个夹夜。

2.6 有效夹

       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时,放置后回收的鼠夹。

2.7 捕鼠夹

       已经击发并捕获整鼠、部分肢体、鼠血迹或鼠毛的鼠夹。

3 监测

3.1 方法

       农区鼠情监测统一采用夹夜法。

3.2 监测点要求

3.2.1 农田连片面积不小于66.67hm2;农舍不少于100户。

3.2.2 固定专业技术人员监测。

3.2.3 系统监测点每月进行1次调查,季节监测点在3、6、9、12月各进行1次调查,其他观察点在春、秋两季灭鼠前各调查1次。

3.3 调查工具

       3.3.1 工具:大号或中号鼠夹;

       3.3.2 规格:150mm×80mm、120mm×65mm;

       3.3.3 材质:铁板夹。

       3.3.4 各地根据当地的鼠种情况,适当增减不同型号的鼠夹。如褐家鼠等大型鼠种较多,可增加大号鼠夹的数量;如黑线姬鼠、小家鼠等中小型鼠种较多,可增加中号鼠夹的数量。

3.4 样地

3.4.1 农舍

       选择3~5个村作为样地,每村每月不少于55户,4~6个月轮换1次样地。

3.4.2 农田

       分别在稻田、旱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物样地,每个样地最少6个样方,样方大小约为100m×100m;确定3~5个样地,4~6个月轮换1次样地。

3.5 布夹

3.5.1 时间:于每月10日前选择晴朗天气,晚放晨收;雨天顺延。

3.5.2 数量:不少于有效夹数量的110%,进行1夜观察,不作重复夜数计算。

3.5.3 农舍

3.5.3.1 数量:每户不少于2夹,有效夹数量不少于100夹。

3.5.3.2 位置:置于猪圈、房后屋檐、厨房等处,每类环境放1夹。置夹于墙基、鼠洞口、鼠道上,与墙基、鼠道方向垂直。

3.5.4 农田

3.5.4.1 数量:每样方不少于55夹,有效夹数量不少于300夹,每月可分3次完成布夹。

3.5.4.2 位置:田埂、渠道、沟边、地角、路旁、荒地,鼠夹应与鼠道方向垂直。

3.5.4.3 夹行距:5m×40m,特殊地形可适当调整夹行距。

3.5.4.4 诱饵:生葵花子、生花生(仁)等。

3.6 收夹后的处理

3.6.1 捕获鼠的处理

       用乙醚熏蒸5分钟,以杀死附着在其上的寄生虫;鼠解剖后,深埋处理。

3.6.2 捕鼠后夹子和解剖工具的处理

       用来苏尔、新洁尔灭等浸泡、清洗。

3.7 监测内容

       包括相对鼠密度(以下简称“鼠密度”,用捕获率表示)、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繁殖状况、危害损失调查等。

3.7.1 鼠密度

3.7.1.1 总捕获率:调查数据填入附录表A.1、A.4(捕获鼠数一般为捕鼠夹的数量),按公式(1)计算总捕获率。

  \.............................................(1)

3.7.1.2 分捕获率:调查数据填入附录表A.1、A.4(某鼠种捕获数一般为捕获该鼠种的捕鼠夹的数量),按公式(2)计算各鼠种分捕获率。

  \..........................................(2)

3.7.2 种群年龄结构

3.7.2.1 鼠类年龄划分:按表1划分捕获鼠类的年龄。

\

3.7.2.2 年龄比例:调查数据填入附录表A.2、A.5,按公式(3)计算各鼠种的年龄比例。

 \........................(3)

3.7.3 种群繁殖状

3.7.3.1 雌鼠比例:调查数据填入附录表A.3、A.6,按公式(4)计算各鼠种的雌鼠比例。

 \............................................(4)

3.7.3.2 阴道口开放率:调查数据填入附录表A.3、A.6,按公式(5)计算各鼠种的阴道口开放率。

 \..................................(5)

3.7.3.3 怀孕率:调查数据填入附录表A.3、A.6,按公式(6)计算各鼠种的怀孕率。

 \......................................(6)

3.7.3.4 平均胎仔数:调查数据填入附录表A.3、A.6,按公式(7)计算各鼠种的平均胎仔数。

 \....................................(7)

3.7.3.5 睾丸下位率:调查数据填入附录表A.3、A.6,按公式(8)计算各鼠种的睾丸下位率。

\ ................................(8)

3.7.4 危害损失调查

3.7.4.1 受害株(穴、蔸)率:在作物生长期内,根据作物类型,选择3~6hm2的样方,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调查作物受害情况,将调查数据填入附录表A.7,按公式(9)计算受害株(穴、蔸)率。

 \.. .............................(9)

3.7.4.2 损失率:用目测法判断作物的单株(穴、蔸)危害损失(损失划分为损失0%、损失0~25%、损失25~50%、损失50~ 75%、损失75~100%五个级别),按公式(10)计算损失率。

 \.....................(10)

4 预报

       在上述监测的基础上,适时发布农区鼠情预报。

4.1 预报内容  

4.1.1 发生程度预测

       依据鼠类捕获率、危害损失率、发生面积占播种面积比例等因子(参见附录B),结合鼠类繁殖状况、食物、气候、天敌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可能发生程度的预测。

4.1.2 防治适期预测

       根据鼠类繁殖时期、种群年龄结构,结合农事、气候条件、食物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测鼠类数量高峰期,以确定防治适期。

4.2 预报依据

4.2.1 种群发生基数

       3月上旬农田捕获率3%以上、10月上旬农田捕获率5%以上具备中等以上发生条件。

4.2.2 种群年龄结构

       幼体、亚成体、成体、老体比例相当的鼠类种群其数量相对稳定;种群中成体、老体比例占优势的,成体+老体/幼体+亚成体比例在0.8以上,短期内(2~3个月)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种群亚成体、幼体比例占优势的,成体+老体/幼体+亚成体比例在0.4以下,短期内(2~3个月)不利于种群数量增长。

4.2.3 种群繁殖状况

       将鼠类种群繁殖始期、种群中雌鼠比例、雌鼠阴道口开放率、怀孕率、平均胎仔数、雄鼠睾丸下位率与历年(10年)资料比较,以确定种群数量发生趋势。

4.2.4 环境因子

       夏季高温和暴雨对鼠类发生不利;作物播种期、成熟期是鼠类发生严重危害的时期。

4.3 预报发布

       根据监测数据,做出鼠类发生程度及防治适期的预测,适时发布鼠情预报。

5 数据记载与归档

       每次调查结束后,将调查数据及时填入相应表格;年末将资料进行整理,填入农区鼠情监测年度统计表(见附录C)归档长期保存。

\                                 

\

\

  \

     \

    \

                                                           \                           

\

\

\

\

   \

 \

\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管理员登录 /
扫描二维码